搜索: 标题

背景:
阅读详情

2023年 中国房价又要涨?

日期:2023年02月15日 19:54 来源:财经奇谭官方账号 作者:佚名


文/奇谭君

最近,关于一线城市楼市回暖的传言,正在悄然增多。

由于二手房价格的不透明,我们用来判断楼市状况的一个重要参考,是成交量。因为房地产具有明显的金融属性,成交量放大和价格上涨往往是同步的。

而春节之后,来自中介的消息显示,一线城市的带看和成交出人意料的活跃。

2023年,房价又要涨了吗?

可是另一方面,提前还贷潮正在霸占热搜。一般来说,提前还房贷意味着大家对房价未来上涨的信心不足。

这两个互相矛盾的现象,怎么会同时发生?

答案可能藏在最新的金融数据里。


北上深房价要涨?

过完长假,奇谭君发现整个地产圈都在说,一线城市房价开始涨了。

月初流传的一张图片显示,上海链家2月4日当天有231套二手房交纳定金。

二手房价格一向不透明,所以判断楼市状况的一个重要参考,就看成交量。又因为房地产具有明显的金融属性,成交量放大和价格上涨往往是同步的。

链家在上海的市占率在20%左右,这意味着当天全上海的订单量应该超过了1000套。

2月4日是周六,成交会比平日多一些,按平日减半估算一下,一周的成交量大约是5000套,也就是一个月2万套左右。

熟悉上海楼市的朋友都知道,二手房月成交2万套被认为是楼市荣枯线,而2022年全年,没有一个月能够达到这个数字。

联想到去年底,链家在上海大量招聘中介,或许他们已经感知到了什么。

其它一线城市也出现了类似情况。

官方媒体的报道显示,北京二手房不光成交回暖,挂牌价也上涨,有中介称“以前我们片区一个月成交10套房,现在周末两天就成交10套房”。

深圳则是有官方数据认证。

昨天深圳市房地产中介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周深圳二手房(含自助)录得780套,环比增长40%,已超2022年周度录得量最高值。

北上深楼市集体活跃,有没有趋势性意义?

首先要考虑到疫情因素对数据的干扰。去年12月疫情高峰,各地的二手房成交量都受到明显压制,1月又有春节假期。

憋了两个月的需求集中释放,或许是2月楼市超预期的原因之一。

但是春节因素年年都有,12月也往往都是楼市淡季,而往年的“小阳春”一般到3月才会出现。今年2月初就表现出强劲成交,恐怕很难说只是“报复性反弹”,更像是有真实的购买力支撑。

极度悲观的另一面

旺盛的购买力,跟最近的“提前还贷潮”形成了巨大反差。

根据媒体公开报道,很多银行的提前还贷业务量都达到了平时的两倍以上,预约还贷可能要排队几个月。

去年房地产交易量不景气,再加上大量的提前还贷,体现在数据上就是全体居民的负债减少,存款增加。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过,去年全国居民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比2021年多了8万亿,增幅非常惊人。

上周末央行又公布了最新的月度数据,今年1月居民存款增加6.2万亿元,一个月就相当于去年一年的三分之一还多了。这是有史以来最高的纪录。

央行调查显示,去年四季度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61.8%,同样破历史记录。

居民端去杠杆,是当下最显著的特征。

当初加杠杆,最大原因是房价疯涨,被迫上车。如今的去杠杆,显然也代表了居民对房价的极度悲观。

谁在出手买房?

那么在极度悲观之下,又是谁推动了一线城市楼市的回暖?

答案恐怕还要落在提前还贷这件事上。

提前还贷,不光取决于大家的还贷意愿,还取决于还贷能力。换句话说,你得有钱。

尤其是经历了三年困难之后,突然大家都有钱提前还贷了,这件事本身就不太可能发生。

所以能够提前还贷的人,基本只有两种。一种是原本有钱,投向了其它理财产品,在遭遇了2022年的理财收益下滑之后,把钱取出来还贷了。

还有第二种,是用低利率的新贷款取代了高利率的旧贷款。

过去几年,针对个人购房者的按揭贷款利率经历了过山车的变化。最初为了抑制楼市活跃度,政策利率被抬高,首套房贷利率往往在5%-6%之间;然而随着楼市骤冷,政策又急于救市,如今利率下限只有4.1%,房价连续下降的城市甚至已经低于4%。

这时候,前几年的高息贷款就变得很不划算了,很多人肯定希望换成现行利率。

但是普通居民是没办法置换的,因为中国并不支持更改存量房贷利率。

除非你不是居民。

我们的利率政策对居民不友好,对企业却格外友好,经营贷的利率比房贷更低,可以做到3%左右。

如果你能把自己变成企业主,把按揭房贷变成抵押经营贷款,利息一下子就省了一半。

这个办法本来拿不上台面,不过对于利益相关的各方而言,把贷款放出去是眼下第一要务,至于真实流向就不那么重要了。

有人用这些钱还贷,也有人用来买房。

今年1月,M2同比增长12.6%,前值11.8%;M1同比增长6.7%,前值3.7%。

钱印出来了,就是实打实的购买力支撑。

宏观数据印证

从最新的金融数据中,我们也能看出,是哪些人突然有钱了。

今年1月新增社融5.98万亿元,同比少增1959亿元。考虑到今年春节长假在1月,去年在2月,这个数据不能说差,但也远远算不上好。

可以说,全社会对于经济的预期还比较谨慎。

不过在这种情况下,新增的企业中长期贷款却一直独秀,达到4.9万亿元,创下历史纪录。

一般来说,企业中长期贷款代表了企业对经济的乐观程度,这个指标为什么跟社融整体情况出现巨大反差?

原因不是企业太乐观,只不过是贷款太便宜了。

与企业中长期贷款大增相对应的,是企业债券融资大减。这一增一减,其实就是因为最近的贷款利率太优惠了,而债券市场却信心脆弱,最近利率上升,导致企业纷纷从债券融资转向贷款。

不过不管怎么说,企业部门仍然是相对最乐观的那一个。从新增人民币贷款结构来看,企业贷款占比明显增加,居民占比减少,印证了企业受利率支持程度更高。

既然企业真实的投资意愿尚未完全恢复,那么手里多出来的贷款,流到哪里去了呢?

近期楼市的波动或许可以从中得到一部分解释。

昨天辽宁省银保监局还专门发了监管提示:

随着国家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的加大,经营性贷款利率持续走低,社会上出现一些违规“贷款中介”,他们以“利率低”“期限长”“放款快”为由,诱导消费者借“过桥资金”提前结清“房贷”,再办理“信用贷”“经营贷”归还过桥资金,从而谋取高额中介服务、资金过桥费用,同时使消费者陷入违规转贷的多重风险之中,甚至要承担刑事责任。

有风险,就有利润,就会有人挤破头去干。

不过就此认为2023年房价又要大涨,仍然缺乏依据。

从美林时钟来看,房地产与大宗商品类似,一般在经济过热期间走牛。著名房地产“砖家”任泽平有个研究发现,在美林时钟的复苏阶段早期,中国股市的房地产板块往往也表现不错。

股市对预期最为敏感。房地产对中国人太重要了,一提经济复苏总是先想到房地产复苏,企业贷款也总是习惯性流向房地产,但这并不意味着大行情的到来。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足够大,只靠经营贷也很难炒起来。只有居民需求的共振才会带来真正的房价大涨。

而目前的居民端信心尚不支持。

倒是眼下奇异的市场结构,值得我们多一点思考:货币政策能否给居民更多的温暖,而不只是企业?


本文地址:https://www.24fa8.com/n97322c22.aspx,转载请注明24FA出处。
| |
标签:
评论: 2023年 中国房价又要涨? - 网民评论 全部评论 0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周热门
    • 今日热门

    首页 焦点(3482) 热点(2564) 新闻(12802) 国际(5009) 娱乐(4194) 视频(131) 综艺(1809) 影视(3379) 音乐(2082) 民生(3467) 行业(222) 财经(1484) 股票(344) 时装(9) 商机(19) 女性(412) 男士(75) 美容(43) 时尚(29) 珠宝(40) 饰品(25) 皮具(3) 品牌(12) 保健(59) 健康(269) 养生(104) 医学(336) 母婴(113) 亲子(56) 旅游(370) 购物(11) 美食(58) 创业(89) 社会(9623) 观点(997) 房产(1043) 汽车(252) 家居(21) 安防(40) 环保(57) 科技(609) 展会(4) 数码(203) 足球(218) 体育(969) 教育(1323) 高校(1565) 法制(2048) 军事(549) 游戏(236) 美女(17546) 欧美(32) 运营(18) 网络(402) 读书(294) 励志(177) 灵异(52) 奇闻(158) 趣闻(177) 历史(161) 人物(87) 星相(383) 艺术(46) 两性(111) 情感(151) 文学(300) 武林(261) 道教(61) 佛教(147) 广州(134) 地区(13)